|
-
一、实验原理高架十字迷宫(the elevated plus maze,EPM)是评价啮齿类动物焦虑反应的实验方法 , 相较伤害性刺激所致小鼠焦虑行为检测(如电刺激 、 噪声刺激 、 饮食剥夺和暴露在捕食者气味等), 该实验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 , 能直观反映小鼠的条件应答 。 EPM实验是在高架Y型迷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EPM由开臂(open arms和闭臂(closed arms)各两条组成 , 呈十字形交叉 , 交义部分为中央区 , 距地面有一定高度 。其原理是由于面对新事物开臂 小鼠会产生好奇心去探究 , 而它们有嗜暗的天性(闭臂), 两者之间发生探究与回避的冲突行为
-
选体重150-200g的Wistar大鼠,将D-氨基半乳糖配制成10%的生理盐水溶液,用1NNaOH将pH调节至7.0,以250mg/kg的剂量行腹内注射,每天一次,每周6天,约半年左右即可形成肝硬化。在复制过程中,自股动脉取血作肝功能试验,包括血清蛋白测定、浊度试验、转氨酶、乳酸脱氢酶(LDH)、单胺氧化酶(MAO)、5'-核苷酸酶(5'-NA)、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胆硷酯酶。分批处死动物进行尸解,观察腹水,心、肝、脾、肺肾等器官形态,用4%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5微米,进行HE染色、网状纤维(Gordon与Sweet法)、胶原纤维(Van Gieson 法
-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I-I)是一类以肺小动脉收缩、增殖与重构为主要特征,进而引起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右心功能衰竭的肺血管疾病。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野百合碱是双吡咯类生物碱,在肝脏内经P450单氧化酶转化后,经血液循环到达肺脏,能够选择性损伤肺血管内皮,引起慢性血管炎性病变,更接近临床发病的机制。一.实验材料:SD大鼠(8周龄)野百合碱二.实验步骤:SD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背部皮下单次注射60mg/kg野百合碱。注射后21d造模成功。三.实验结
-
一.实验方法:1.1 丙酸睾丸酮造模法选出生后9d龄雌性大鼠,按1.25mg/只的剂量经颈背部一次性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21d龄断乳后动物常规饲养,自由饮水和进食。模型动物70d龄起连续作阴道涂片11d,观察到阴道上皮持续角化者即为造模成功。(PMID:19095671)1.2 脱氢表雄酮造模法取23d龄幼年雌性SD大鼠,按6mg/100g体重的剂量每天经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连续注射20d。(PMID:23980058)二.模型判定2.1动情周期观察造模结束后进行阴道涂片检测,1d/次,连续10-14dPCOS组动情周期出现紊乱。2.2卵巢病理切片检测PCOS组卵泡生长成熟发生障碍,卵
-
实验原理孔板实验是Boissiex和Simon1962年首次建立的,此后被广泛用于药效研究。该实验是利用新奇(curiosity)和恐惧(fear)两个因素来控制动物在新环境下的行为,用逃避(escapes) 来反映这两个因素的作用结果。动物反复钻头(head一dipping)反映其新奇感和对逃避的渴望。一般认为,药物在不影响动物运动活性的剂量下,增加钻头次数和时间,表现为抗焦虑作用,减少钻头次数和时间则为致焦虑作用。方法步骤大鼠和小鼠的实验装置有所不同。大鼠装置为一个66cm x 56cm x 47cm的木箱,底板有4个直径为3 . 8cm、深1 cm的等大圆孔,其中两孔离最近壁
-
动物疼痛模型:疼痛模型是科学研究中常用于探索疼痛机制、筛选镇痛药物以及评估新疗法有效性的实验工具。不同的疼痛模型可以模拟人体不同类型的疼痛状况,包括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炎症性疼痛、内脏痛以及癌症相关的骨痛等。醋酸致ICR小鼠内脏疼痛扭体模型各实验组小鼠均腹腔注射0.7% 的冰醋酸致痛, 注射容积0.1ml/10g,观察注射冰醋酸后20min内各实验组小鼠的扭体反应情况,并记录初次出现扭体反应的时间(潜伏期)及扭体次数,计算抑制率。酸引起的C57小鼠慢性疼痛模型小鼠适应环境后,使用微量注射器在其左腓肠肌注射无菌盐
|
|